6月11日,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项目负责人就《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中备受关注的产业、交通、住房、教育等热点难点问题如何调整目标、编制规划予以回应。空间资源利用向保产业保民生倾斜
继《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之后,“总体规划”是深圳近期披露的最全面、最权威的中长期规划类文件,涉及都市圈合作、城区发展、城市配套、人口民生等,为深圳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征程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空间战略蓝图。
“总体规划”与全市各部门的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协调推进,着眼于为破解深圳面临的超小国土空间、超高强度开发、超大型城市治理难题进行全新探索和提供国土空间支撑和保障,并首次实行市、区两级同频共振、上下衔接、相互反馈的规划编制新模式。
“总体规划”具有五大亮点:
01
更加强调空间资源利用的提质增效,坚持“优化存量、激活流量、用好增量”的规划思路,将“调结构”和“提品质”作为核心目标,精准投放增量空间要素;
02
将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向居住、教育等民生设施用地与全市重点发展片区倾斜;
03
大力推动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为主的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通过保产业、控商办,整理出大量连片的国土空间,支撑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
04
加强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实现资源利用从二维平面空间向三维立体空间的更高效方式转变;
05
鼓励城市空间复合利用,提高用地混合使用和建筑复合利用水平,激发城市空间活力。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开发新格局
“总体规划”更加突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在继续坚守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质量与功能的提升,全面加强海洋、水系、森林、耕地、湿地等全域全自然要素的统筹保护利用,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模式,在绿色低碳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能源结构优化方面进行探索,为率先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构建陆海一体、蓝绿交融、和谐美丽、安全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总体规划”更加注重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协同发展。提出“共建粤港澳世界级一流湾区、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三个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
在深圳的版图上,将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新格局:构建“1+7+N”的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包括1个综合性创新核心区、7个创新集中承载区(深港创新合作区、会展海洋城、光明科学城、龙华高新区、宝龙高新区、坪山高新区、坂雪岗科技城)和N个创新产业集聚区;打造12个城市功能中心,包括机场东、松岗、石岩、西丽、蛇口、观澜、坂田、布吉、横岗、坪地、坑梓、新大-龙顺,承担所在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深圳都市副中心。
“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开展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灾害风险评估,充分综合运用5G、大数据辅助决策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建立“数字孪生城市”,努力探索城市智慧化运作的治理模式。聚焦“民生七有”建设更有“温度”的城市
“总体规划”以“民生七有”为发展目标,在空间资源配置上加大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更加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温度”的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提出“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1900万,实际管理服务人口2300万”,这意味着,深圳的人口模式将更趋于“精英化”。
打造更高品质的城市居住空间,对应的是,深圳将大规模启动住房建设,将2018年制定的“到2035年新增各类住房170万套以上”指标,首次调整为“200万套”。同时,公共住房比例不低于新增住房总套数的60%,都市核心区增加小户型和租赁性住房,促进职住平衡,推进TOD模式,形成超过1000公里的地铁网络和45分钟畅行都市圈。
在“更为友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深圳还将配建一批绿地、医疗、文化、养老、交通、托幼、学校等。到2035年,托位数15.2万座、幼儿园学位数76万座、义务教育学位数228万座、高中学位数60.8万座,大学在校生40万人,加快推进光明、坪山、龙岗、深汕等地高中园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5万张、人均养老设施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人均文化设施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人均体育设施用地不低于0.4平方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和全国重要医疗中心,实现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让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成色更足。
来源:深圳特区报
此稿件来源企业或互联网。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为建筑装饰行业信息传播通达,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或修改。